在宋代,礼仪被提升到了国家政治的高度,礼学研究也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实施礼教成为帝王进行统治的有效手段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却也造就了一个温文儒雅的宋朝。
在宋代,礼仪被提升到了国家政治的高度,礼学研究也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实施礼教成为帝王进行统治的有效手段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却也造就了一个温文儒雅的宋朝。
一、日常礼仪用玉
宋代玉器装饰性强,富有生活情趣,宝玺、冠服、玉辂、鞍具、刀剑饰件等数不胜数。宋代皇家用玉量很大,王公大臣和富豪商绅也都大量使用并收藏玉器。
(一)玉冠
冠字始见于战国文字,其古字形像用手把帽子戴在头上,本义是帽子。古代的冠是一种装饰,用来束发,戴冠表示礼貌。冠由帽子又引申为形状像帽子的或在顶部的东西。
玉冠 首都博物馆馆藏品
周代以前,冠是天子专用;周代以后,冠则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即古代贵族成年男子的标志。古代男子要到20岁才能加冠,届时需要举行一种仪式,即冠礼。《礼记·曲礼上》有云:“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又曰:“男子二十,冠而字。”男子加冠取字后便标志着其已成年,可以娶妻生子和进入社交领域了。此后,除君主、父辈、师长以及自称外,其他人皆不得直呼其名,而只能以字相称,而“冠者”遂为成年男子的代称。冠礼的实质,一是保护未成年人,二是让成年男子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此礼至魏晋以后就停用了。玉为君子之物,无故不去身,而贵重玉材质制作的冠便成宋代贵族男子珍藏的佩戴物品。
杭州展出的宋代玉器
(二)玉勒子
玉勒子起源于玉管饰,一般中间有通天孔,可单独佩戴或串制使用。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直到明清时期,人们都在加工制造玉勒子,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勒子系列。
玉印
玉勒子的使用在历史上有两大高峰时期:其一为良渚文化时期,当时出现线刻和浅浮雕相结合的玉勒子,多装饰兽面纹、绞丝纹、弦纹等精美纹饰;其二为战汉时期,当时的玉勒子集高浮雕、镂空雕等多种工艺于一身,且玉质精美。
宋“宣和”经文玉勒子 首都博物馆藏
在宋代,玉勒子属佩饰件,一般玉材较好,雕琢纹饰精美,又可把玩,因此受到宋人的喜爱。
玉勒子
二、皇家宫廷礼仪用玉
宋代皇帝出行时坐玉辂车,就是车上装饰有玉。藏于天津博物馆的玉龙,须发分绺细细雕琢,龙头低垂若有所思。这件玉龙装饰于玉辂车的座位,钻孔显示了它的安装部位和形式。
玉龙 天津博物馆
孟元老的散文《东京梦华录》与周密的杂史《武林旧事》都描述过南北宋帝王祭祀出行时的仪仗规模,提及玉冠、玉佩饰、玉辂,以及随行嫔妃的珠翠、玉佩等,藏于天津博物馆的玉龙即是实证。
“符”是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调遣兵将的凭证,分为两半,各执其一,合而为一方有效。隋代已经出现鱼符,但其作为一种身份象征,作为一种制度则到唐代才确定下来。鱼符是宋代官员使用的符契,分左右两块,一半存放在内廷,作为“底契”,另一半由持有人随身携带,作为出入城门或宫门时身份的证明。鱼符的管理制度非常严格,就算是刻有自己姓名的鱼符,也不能终身携带,卸任后要上缴,不刻姓名的则需传给下一任官员。
鱼符
在宋代跨带制度中,以玉带为最高等级,不同等级的官员佩戴不同颜色、质地的玉腰带。《宋史舆服志》载:“三品以人上服玉带,四品以下服金带。”苏州市曾发掘出北宋胡献卿墓,出土一条墨玉带饰。胡献卿是1015年进士,与范仲淹同科,官至职方员外郎,这条墨玉带饰就标志着他的官品。
素面光洁的玉腰带
北宋初年,“斧声烛影”里换了帝位,这个斧是仪仗队里的“玉斧”。世传宋画《女孝经图》中绘有帝王和侍从,其中一位跟随皇帝身后的侍从,手擎一杆斧形物,就是柱斧。柱斧一物,也写作拄斧。南宋朱熹《朱子语类》中记载如下:“物才数年不用,便忘之。祖宗时,升朝官出入有柱斧”“旧见升朝官以上,前导一物,用水晶为之,谓之主斧,今亦无之”。当时,六品以上官员用水晶柱斧,皇帝和驾前用的则是玉柱斧。皇帝驾前的玉柱斧起着导驾的作用。赵匡胤所用的柱斧也是玉斧,是在步行时和处理日常事务时用作拄杖或指划事物甚至体罚别人用的一种“玉杖”。
宋人诗词中也常写到皇帝宫殿中的玉柱斧,因诗词格律的限制,玉柱斧多称“玉斧”。苏轼《赠写御容妙善师》中写到画师谒见帝王后看到的情景:“迎阳晚步出就坐,绛纱玉斧光照廊。”受中土文化的影响,宋代周边少数民族君主殿前也用柱斧。
宋代仿古玉斧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与斧相似的还有钺。钺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石斧,大致呈梯形,有孔,横向装柄,最初也是生产工具,后来作为武器使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化的出现,钺脱离了实用功能,发展成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礼器。
斧、钺通常被联称,二者的形制相似都是用来劈砍的长兵器,区别在于钺是一种大斧,刃部宽阔,呈半月形,更多地用作礼兵器,斧则是一种用途极广的实用劈砍兵器。《说文解字》记载:“大者称钺,小者称斧。”可见,钺和斧的区别在于钺较宽,而斧较窄。钺后来演变成为象征权力和威严的礼器,多为贵族所使用。根据对甲骨文和金文的分析,斧钺是“王”字的本形,因此,玉钺的拥有被认为是军事统帅的象征,是王权的代表。
良渚王手执玉斧 良渚博物馆藏
三、仿古玉器
宋代是复古的一代,古玉的形制也成为玉工或者是玉器定制之人的追求。仿古玉器大量出现,贵族和商贾也以拥有古玉、古瓷、古青铜器为傲。
在中国历史上,做文人比做皇帝成功的有两位:一位是南唐后主李煜,另一位就是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宋徽宗是称职的文人,他不仅书画皆通,且好古器。宋徽宗日常起居的宣和殿摆满了古玩奇珍。
宋代的皇帝喜欢夏、商、周时期的古器。他们认为隋唐五代社会制度混乱,规矩、礼仪不清,器物、数据的记载也很有可能存在错误,因此宋代统治者们跳过隋唐五代,直接寻找古铜器的文化源头,并进行相关收藏。收藏并不是他们的终极目标,宋朝皇帝们的远大理想是要在宋朝掀起复古、尊古的潮流。众多的藏品并没有被束之高阁,而是被宋朝皇帝和工匠们拿来研究,进而做出仿制和修订古董的标准规范。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以古代为典范,向古人看齐。这个古代,一般是指秦统一六国之前的夏、商、周和春秋战国等。宋代有几次官方大规模制作仿古器物的活动,分别在宋徽宗的政和、宣和时期,以及南宋的绍兴年间。
宋代水晶玉璧 杭州博物馆
2016年5月,浙江黄岩出土南宋贵族赵伯澐墓葬,随葬品中,有一枚玉璧刻有“大唐皇帝昪谨于东都内庭修金籙道场,设醮谢土,上仰玄泽,修斋事毕,谨以金龙玉璧投诣西山洞府。昇元四年(940)十月日告闻”字样。根据玉璧上雕刻的文字推测,这玉璧到赵伯澐手上前就已传世300余年,也就是说,这玉璧在赵伯澐的年代也是一件珍贵的古玉。
北宋金石学、考据学兴起。中国最早的金石学家宋人吕大临创作了《考古图》,全书十卷收录了当时官府内藏和民间的青铜器224件、石器1件、玉器13件,大多是价值极高、造型优美的精品。每器必先画器物图像,定以器名,然后写短文叙述出土时间、地点、尺寸、容积、重量、流传经过及收藏情况,体现着宋人求实、贵用的治学精神。
宋代的仿古玉主要仿周代礼器和战国、汉代玉器造型。
宋朝廷及士大夫都热衷于古代礼乐器物的搜集、整理与研究,这种风气一直延续至明清。仿古玉应运而生,如仿青铜器的玉卣,仿商周两汉时期的璧、环等礼器,仿龙耳杯、龙纹盘、龙纹香炉等的器皿。仿古玉仿器型,也仿纹饰,如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兽面纹、龙纹、回纹等,东周两汉时期玉器纹饰的谷纹、蒲纹、卷云纹、蜗纹。
南宋时期,龙大渊也写了一本《古玉图谱》,这本书收录上古三代至宋朝玉器五百余种,分国宝、压胜、舆服、文房、熏燎、饮器、彝器、音乐、陈设九个类别,内容详细。玉器专著、图谱的频繁出现正反映了当时文人官员对于玉文化的热衷及重视。
宋代是玉器发展的重要阶段,历经三国时期到唐代漫长的玉器生产低潮之后,玉器生产骤然开始繁荣。向上复古仿古,向下走向世俗化,交织出一个华彩的玉器时代。
经历四五千年的发展,宋代玉器走向一个新局面:一方面是以花鸟、人物为主的自然写实风格,惟妙惟肖,姿态万千,形神亦受宋代花鸟画的影响;但另一方面,在复古思潮的影响下,受士大夫的引导,玉作呈现出复古的特征,多为祭祀礼仪用玉,也有日常礼仪用玉。
赵 茜
国家珠宝玉石质检师,GIA宝石研究学家(G.G.),IGI钻石毛胚分级师,就职于珠宝国检集团北京教育公司,长期从事珠宝玉石鉴定教学培训工作。
撰文/ 图片提供:赵 茜
责编:Ashely
排版:伊璐晗
审核:赵 璞
审签:孙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