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人相信,美玉不是从山里开采出来的,而是种下玉的种子,然后在田地里长出来的。所以,新疆产玉的地方叫和田,而陕西产玉的地方就叫蓝田。然而相较于蓝田玉的美名,蓝田玉的现实却颇显尴尬。
在原“汉武帝鼎湖延寿宫”遗址旁的“蓝田玉文化博物馆”内,“玉种蓝田”四个大字被安排在最显著的位置。无论是对于这座博物馆的主人,或者更多的蓝田人,蓝田4000多年的产玉历史是他们引以为傲的。蓝田人相信,美玉不是从山里开采出来的,而是种下玉的种子,然后在田地里长出来的。所以,新疆产玉的地方叫和田,而陕西产玉的地方就叫蓝田。
然而相较于蓝田玉的美名,蓝田玉的现实却颇显尴尬。
传统开采方法对玉石品质的尴尬,落后工艺对市场要求的尴尬,分散经营对产业发展的尴尬,这一切都让一个本应成为陕西最引以为傲的地理标志产品沦为书中“蓝田日暖玉生烟”的想象。
1、店老板的含混道出了尴尬
只要你来到蓝田,大大小小的蓝田玉商店,总会先挤入你的眼中。
店中的商品也可谓琳琅满目,从摆件到首饰不一而足。然而当你细问老板这是什么玉时,老板却多数含混不清,问多了就来一句“翡翠玉。”
其实,翡翠就是翡翠,玉石就是玉石,怎么会有“翡翠玉”这个说法呢?
店老板的含混正是蓝田玉的尴尬。历史上,蓝田玉赫赫有名,从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到唐玄宗为杨玉环专门制作的玉謦都是蓝田玉所制。在考古发现中,与蓝田玉相关文物的出土,更证明了蓝田玉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蓝田玉制作的菜玉铲,汉武帝茂陵出土的蓝田玉四神纹玉铺首,都证明着古人对蓝田玉的无比珍视。
“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汉乐府精准地描述了古代美人的标准配置。正是有如此长的历史文化绵延,才造就了蓝田玉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商业品牌。可是历史毕竟是历史,现实的情况是,蓝田玉由于采用传统炸石的开采方法,因此多数矿料为地表矿料,品位不高,这其中要选出精美原料制成莹润通透的玉器制品相当困难。再加上生产设备陈旧老化,工艺落后,产品粗糙、不上档次,成为很多人对蓝田玉的感受。
那么,蓝田那些大大小小玉石店的产品都是哪里来的?
一位蓝田玉业内人士称:“店里值点钱的玉、翡翠都是从河南南阳镇坪县的石佛寺进来的,真正摆出来、能销售出去的蓝田玉并没有几件。”
如果仅仅是他山之玉的尴尬还在其次。事实上,由于各种原因,销售市场上,还存在用低档的人造宝石、塑料、有机玻璃等假冒“蓝田玉”进行销售的情况。
那真正蓝田出产的玉石到底是什么状况?店老板拿出一对蓝田玉的玉镯,标价仅仅是三十几元,这就是我国的四大名玉之一吗?向店主人要求证明,店主人也不马虎,立刻就拿出了权威鉴定的证书以及正规采购的证明。
业内人士都知道,这位老板并未撒谎,蓝田玉现在就是这个状况。大名鼎鼎却卖不上价钱,不仅是小姐身子丫鬟命,多数时候还被冒名顶替。
在蓝田,他山之玉成为最大的无奈和尴尬。
2、蓝田人把玉石当成石头卖
为什么蓝田市场上多出售外地的玉石产品?是因为蓝田无玉?
答案是否定的。
1978年《人民日报》就刊载在蓝田发现蛇纹石化大理岩玉料,认为它就是古代记载的蓝田玉。2002年,陕西省地质局对蓝田玉进行勘测,探明玉石矿带4条,玉石矿体5个,玉矿资源有1100万立方米。
丰富的储藏量,并未带来玉石产业向高端化发展。相反,市场的不规范,使得以假乱真、以次充优、争抢生意、竞相压价的行为时有发生。在一家玉石店,问当地产的蓝田玉都干什么用了,店老板指着店铺一角的一摞玉石枕头说:“这都是蓝田玉做的。”据了解,多数玉石厂将蓝田玉都加工成枕头、瓦当、摆件、景观石甚至是骨灰盒。
一位玉石业内人士说:“蓝田玉市场没有节制,众人不在精品和工艺上下心思,而是只顾多采玉,一味成批量大规模地生产,出售时互相倾轧,人为地把玉石卖成了石头。”
玉卖石价,是因为蓝田玉真不如人?
显然,不全是。瞿金续,陕西金续蓝田玉开发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更是蓝田十大杰出玉石大师。在他建的玉文化博物馆里,有他参与制作的雄霸天下的玉雕作品。他利用蓝田玉灰外覆白的特色,惟妙惟肖地雕刻出八只北极熊走在冰原上的情景,蓝田玉的色泽完美地表现出茫茫雪海,而八只熊或坐或行,或者弯腰捞鱼,每一只都生动无比。
瞿金续说:“蓝田玉中也有品质上乘的,非常适合雕刻高级工艺品,关键是我们要有好的玉雕大师。改革开放后蓝田县办起了国有玉石厂,可发展至今全县顶尖的玉雕师只有几十人,玉雕技工有300余人,这其中还有一些外地师傅。在这样的技工储备条件下,蓝田现有玉石加工企业160多家,玉器经营门店400多家。”
这样不难算出,平均一家玉石厂的普通技工还不足两人,更别说高水准的玉雕大师了。
这样的人才储备,又如何能保证雕刻出高品质的玉雕作品?
建造于20世纪80年代的蓝田县玉石厂后院有一间土坯房,沿着小路走近这间屋子时,机器磨制玉石的声音逐渐清晰。掀开门帘,蓝田玉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寻琇琳戴着老花镜,在水磨机下聚精会神地雕刻玉器。老人手里正在雕刻的玉雕摆件叫《寂寞嫦娥舒广袖》,大片均匀洁白的玉作为主体,神舟飞船与嫦娥的轮廓已经显现,下端翠绿色的部分则恰好雕刻桂树的枝叶。这个一尺高的摆件老人已经雕了半个月。
“学习玉雕的人不多,且大多数人没有较好的文化、美术、雕刻功底,年轻人急于求成难以雕琢精细艺术品。”老人对目前玉雕技工的缺乏颇为担心。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寻琇琳老人觉得自己的责任很重。“这是大家对我的肯定,既然被评为‘大师’就要雕出符合水平的作品,对得起蓝田玉雕和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另一方面,我年纪也大了,手艺如何传承,一直是我放心不下的问题。”老人一边压实手里的旱烟一边说。
对于老人的担心,蓝田县玉石协会会长徐广利也颇有同感:“蓝田玉雕有过断代,改革开放后才重拾起来,私人经营玉器后很多人将玉雕作为普通商品贱卖了,其实玉雕是艺术品,是独一无二的。这其中最关键的还是手艺的传承,没有好技工,空有好料也无济于事。做玉雕经济收入不稳定,见效慢,导致很多人坚持不下去,不愿费心思,作品也就少了创意,我们的品牌号召力,也就没那么强了。”
3、还得在产业中为玉找出路
鼎湖延寿宫,汉武帝的行宫。但是在瞿金续的眼中,这里是他为蓝田玉发展寻觅的实践基地。
他在这里建立了西安金鼎蓝田玉文化石艺博览园。这是一座以蓝田玉为主题的博览园,深山中的奇石,历史中的蓝田玉故事,现实中的蓝田玉产品,还有各种蓝田玉的艺术创作都集中在这几百亩的园区中。
这里有蓝田玉的博物馆,讲述蓝田玉千年的历史,也有蓝田玉精玉创业园展厅展陈各种蓝田玉雕,甚至是这里的蓝田美食都是用蓝田玉的杯碟装的。中央电视台美丽中国乡村行《醉美蓝田》,湖南卫视童趣大冒险《探寻魔法石》都将这里作为拍摄基地。
显然,瞿金续已经敏锐地感觉到,蓝田玉的发展真正要形成规模,必须走产业化的路子,而他的玉石博览园正是这样的实践。
瞿金续举了个例子,他说河南省镇平县,从事玉雕加工销售者有10万之众,是全国最大的玉雕生产基地,年产值7个亿~8个亿的玉雕产业是全县主要经济支柱产业,其税收占县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大量玉器出口使镇平成为全国出口创汇先进县,连续8年位居该省县级之首。
瞿金续说:“蓝田无论在天然的玉石资源,文化背景,还是地理优势上都更有开发玉石产业的前景。如果蓝田玉的产业培养起来,其前景是不可限量的。”
关键是要怎么做
作为个体的经营者瞿金续有努力也有期待:“我们企业拿出很多资金,用于蓝田玉雕刻人才的培养。我们还会到南方许多城市学习人家新的玉雕理念、产品包装、产业发展。但是,我们也清楚,产业的发展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政府的重视、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整体的发展布局都是蓝田玉现在非常需要的。”
事实上关于蓝田玉的发展,专家们一直有深刻思路。陕西日报社社长张仁华认为:“重塑蓝田玉文化自信是陕西打造文化自信的一部分。可以考虑开发建设丝路蓝田玉文化小镇,形成国际玉石产业聚集区。打造蓝田丝路国际工艺品博物馆,举办国际玉雕工艺大师邀请赛,建设玉石鉴赏鉴定中心、玉石工艺品展示中心、丝路国际玉雕工艺品交易中心等;创建丝路玉雕工艺大师研修学院、蓝田玉石研修院或研究中心,占领规则标准制定的最高点;建立国宝级玉雕工艺品重奖机制,如对入选国家级博物馆、赠送外国元首的玉雕产品设计给予重奖;创作蓝田玉文化主题影视作品,如秦始皇‘传国玉玺’等历史故事影视剧。”
显然,张仁华的思路已然跳出了蓝田只做蓝田玉的范畴,而这恰恰是蓝田玉文化发展的重要思维拐点。
以陕西为例,就有商洛玉、汉中玉,几大玉石品牌。但是这几种玉都在深山之中,区位优势显然没有蓝田玉明显。西安距离蓝田20分钟的车程,以及以白鹿原影视城等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都让更多的人将目光集中在蓝田。将陕西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玉石集中于蓝田,使这里成为一个玉石的集散地,玉雕的聚集地,玉文化的传承地无疑是更高瞻远瞩的做法。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导冯涛认为,实现蓝田玉产业和文化二者兼顾,要以挖掘蓝田玉文化为主,把玉文化与旅游、鉴赏、研发等结合起来,形成既有文化品位,又有开发前景的蓝田玉文化产业。他说:“我们可以以蓝田玉文化博物馆为载体,对民间蓝田玉作品进行整理、收集和挖掘,将蓝田玉文化做得更加厚实。把玉文化与休闲、养生、养性等理念和整个旅游资源结合起来。蓝田离西安等中心城市距离很近,可以将玉文化与生态旅游、区域休闲游、健康养老、周末旅游等结合起来考虑,形成玉文化旅游产业,带动蓝田深度发展。”
4000年,蓝田玉的文化一直在中华文明的根脉深处延伸。蓝田玉所蕴含的是一种包容的,温润的,且绵延不绝的文化态度。
所以玉成蓝田,不仅是经济上的判断,更是文化格局上的定位;不仅是蓝田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华文明传承的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