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中国人对玉石的喜爱从来不缺乏热情,玉文化一直历久弥新、经久不衰。衡水玉器传统雕刻技艺传承了明代的粗犷豪迈和清代的细腻婉约,作品风格大气而不张扬,简约而不简单。
从古至今,中国人对玉石的喜爱从来不缺乏热情,玉文化一直历久弥新、经久不衰。衡水玉器传统雕刻技艺传承了明代的粗犷豪迈和清代的细腻婉约,作品风格大气而不张扬,简约而不简单。衡水玉器传统雕刻技艺起源于位于市区东南25公里处的李邢村,以纯手工玉器加工业为主。明永乐年间,李邢村的先人就从事玉器雕刻。到了清代,由于受到皇家青睐,李邢村玉器得以名扬天下。
上世纪50年代初,李邢村的李明、李梦河从天津玉器厂退休后在村里办起了玉器厂。之后,同村的李子来向两位老人学徒,得到了真传。李子来先后在衡水玉器厂、枣强玉器厂承担玉器设计、雕刻工作。1986年,李子来在村里组建了精华玉器厂,培养出了一大批玉雕师,创作生产的玉器产品达50余种,其中《水漫金山》《玉乘水盂》被国家文物局收藏。
经过300多年的传承和创新发展,精华玉器厂的玉雕制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艺流程和制作方法。他们选用新疆和田玉、黑龙江玛瑙、东海水晶、保山南红、缅甸翡翠等传统玉种为原材料进行雕刻。一块玉雕成品要经过选料、开料、去脏去绺裂、设计、打磨、再设计、雕刻、抛光、上蜡八道大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独特的制作技艺。
选料是决定一件作品成败的关键性环节。首先要根据玉材的质地、颜色、光泽、透明度、硬度、形状、大小等来确定创作何种题材的作品,力求优材优用。比如,方形料一般适用于器皿造型,三角形料一般适用于鸟类造型,长条形料一般适用于人物造型。
在对一块料有了正确的鉴别之后,要对其进行分解,称为开料。由于料质的不同,现代工具无法达到特殊料质的制作效果,要根据传统工艺的要求,自行制作专用的工具来切割。开料首先清除玉石原料的外皮和无用杂质,然后按照成品样式及其玉石的纹理绺裂,切割下制品所需的料坯。
玉器产品是不定型产品,要根据玉料的材质和形状进行设计,并且让材质美和造型美相结合。对脆性大的料,不可雕琢得太玲珑剔透,韧性好的料,可做细工。在玉料设计上,有粗绘和细绘两道工艺。粗绘是制作以前,把造型和纹样绘在玉石上;细绘是做出粗坯后,把局部细致纹饰绘在坯上。
在原料坯子上画出所做器形和图案后,就进入雕刻环节。雕刻者利用不同的雕刻工具,按照设计意图加工成产品,技巧虽千变万化,但归根结底还是琢和磨。打孔、镂空、活环链等工艺,一般同时进行。玉器加工中要量料取材和因材施艺,如和田玉的韧性大,在制作产品过程中,尽可能施以细工工艺,使其型准、规矩、利落、流畅。细工是精加工技术,难度较大,和田玉用来制作薄胎产品,更能反映玉质之美,其制作技术主要是掏膛和刻花,使造型薄厚均匀,色泽一致。
作品雕刻完成之后,要进行抛光,把玉器表面磨细,使之光滑明亮。
最后的步骤是上蜡,以增强产品的油润感。将玉器加温至70-100℃左右,用四川昆虫蜡,均匀涂抹在作品表面,等降到30-40℃左右时,用干净的棉布擦去多余的蜡,尤其是玉雕作品的凹缝等处,然后给作品配上适当的木座或锦盒,一件上乘的玉雕作品制作完成。
传统玉器雕刻种类分为瓶素类、花鸟类、动物类和人物类。为进一步推进传统玉器雕刻技艺的发展,艺人们通过完善技艺、主题融合等多种形式,把传统的四大类雕刻技法巧妙地融为一体,有效地改变了传统作品的单一性,使作品更具多样化和生动性。
2013年9月,衡水玉器传统雕刻技艺入选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